《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

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編  號:TDW063
國際書號:978-988-77523-9-4
售  價:HK$98 (購書請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或登入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主題是「人的心理」,看目錄便知道所涉獵的範圍廣泛,於世界、社會及日常生活,以至個人身上都容易發現這些心理形態及行為,例如投訴文化、排隊、羊群心理、敵我分明、種族恐懼、說謊、婚外情、父母偏心、後悔、失望、感恩等等。但是大多時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許,沒有時間作深入的探究吧!是次,作者以淺白的文字論述各個主題,令讀者容易明白內容及掌握要點。作者以其對心理學的知識及豐富精神醫學經驗,加上博覽相關研究報告及參考專家意見,對應社會現象及個人行為作出剖析,寫成這本《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

人的心理相當複雜,仔細考究出來的學問非常有價值和意義──能夠使人快樂。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別人的言語行為背後的動機,便能夠多給體諒,減少磨擦、紛爭。當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包容、和睦的互動關係,生活便健康、愉快得多。這是作者對本書的期許、對讀者的祝福。

(作者溫馨提示:切勿隨意把相關內文指向別人,特別是在不太了解前因後果及環境情況之下。)

作者簡介: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關注大眾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理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心理的書籍;也有以婚姻、情性為題的著作;又於報章及網上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與性等專欄。曾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譽教授,現在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推介文: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中國人說: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人的一生,基本上離不開這些情緒。所謂「心理健康」,不在於「擺脫」或「去掉」這些情緒,乃在於不受它們的羈絆或轄制,不成為它們的奴隸。讓我打個譬喻:「七情」就好像七匹馬;心理健康的人仍然有「七情」,但不是任由它們像七匹野馬般把人胡亂拖行,人要像個受過訓練的騎師,能夠好好策騎這七匹馬,使之帶他去到目的地。

麥基恩醫生不單是位資深的精神科醫生,也是一位很人性化、情理通達的長輩。他撰寫的這本《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深入淺出帶出後工業社會及現代科技帶來種種的精神健康課題。不論是兒童抑或年輕人,以至中、老年人都承受著一定的壓力,以致「七情」受到相當程度的困擾。這書本不單令我們「認識」問題,更加學到應對和舒緩的方法。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牧養總監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顧問

《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這本小品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好些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不含批判,如實引述了不少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實驗結果,閱讀起來簡單明快、容易消化吸收。這書亦提出了在個人層面上,思想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健康,例如:完美主義就是一個已知的影響精神健康及降低抗逆力的高危因素。相反,感恩的心卻是一個有效的保護因素,能夠促進創傷後的成長。

希望這書能夠廣傳開去,在這後社運及疫情反覆的年代,幫助大眾反思個人及身邊親友在這段時間的經歷;繼而逐漸重整價值觀及核心信念,踏上復和及復康之路。

李詠茜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顧問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實務副教授

麥醫生憑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時代敏銳的觸角、心理學精闢的灼見、文獻廣博的涉獵,切合時宜地寫成此書。其中對社交媒體、社會運動、社會暴力、假新聞心理學、敵我分明的心理現象等等有深入淺出的分析,最後以聖經真理為依歸。我有幸率先拜讀此書,讀後獲益良多。有感亂世正需要這書如清泉般洗滌心靈,以正視聽;讓讀者洞悉各種心理現象和盲點,希望有助社會重回正軌。

願上帝祝福這書,引導基督徒在主裡化解分歧,合而為一。本書取名《萬花筒》(kaleidoscope),甚有深意。智慧的亮光能把萬千的不同融合,成為一幅幅美麗和諧的圖畫,這就是希臘語字根“kalos”(漂亮)的原意。

張建良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學、人生、福》

作者 :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

定價:$90.00 (購書請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或 登入網站: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產品編號:TDW069

書籍介紹:

由執業基督徒醫生及牙醫撰文,主要分享醫學資訊、職場見聞體會、與病人的互動,以及個人信仰反思;鼓勵讀者思想生命及關注身、心、社、靈的需要。從醫者與病人的溝通、接觸,發現強大的生命力;見證基督對人的愛,並賜人生命亮光,帶來盼望。作者們期望藉著其信仰分享,讓人認識賜人福氣和盼望的神;通過解答常見的醫學問題,他們又希望幫助讀者增進醫學知識,同時鼓勵人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總括而言,《醫學‧人生‧福》所記載的故事隱藏了一班基督徒醫生對病人的終極關懷和醫治。本書是「醫學人生」系列叢書最後一冊,前面六冊是《愛》、《信》、《望》、《真》、《善》、《美》。多年來甚受病人、讀者歡迎。       

作者簡介: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The Christian Medical and Dental Fellowship of Hong Kong(簡稱CMDF)於一九七六年九月正式成立。由基督徒醫生及牙醫組成,藉著對神的信及從神而來的愛,在社會作見證。

CMDF的目標包括──各成員藉著團契分享和禱告彼此建立。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要面對各種的醫療問題,特別在道德和倫理的爭議上,建立清晰的基督徒立場。鼓勵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在本地及外地傳福音,與基督徒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合作,向其他同事及病人傳福音。以生命影響生命,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去服侍,讓我們一起見證神的榮耀。

《時代心聲》

作  者:麥基恩

售  價:HK$85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產品編號:TDW062

書籍系列:時事心理叢書

書籍介紹:

作者麥基恩醫生是一位非常資深的精神科醫生,而他也是教會的長老,長年熱心參與事奉。眼見時下社會瞬息萬變,社會發生的事情與人性的反應及表現,往往看到理性與感性失衡的狀況,結果造成千絲萬縷、糾纏不清的局面。社會、家庭、工作、人際之間出現許多矛盾與紛爭,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甚是使感情破裂。

作者以本身資歷及心理學方面的認識,再加上參考專家意見,以事論事,作出一些心理評論;並指出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爭辯的認知偏見及其謬論。除此以外,作者在文章加入聖經經文對應文章內容,以此突顯心理與靈性的相互關係。

作者簡介:

作者麥基恩為執業精神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關注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講「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的書籍。此外,過往也有以婚姻為題的著作;又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性」的專欄。曾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現在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本會網上訂書:請掃 QR code 或 登入網站: https://forms.gle/xaWLnrLr9RpC7X667

或與我們聯絡,請致電:+852 2356 7234 (胡小姐或錢小姐)

天道書樓有售: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COVID-19與社交媒體功用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社交媒體成為非常關鍵性的溝通工具,時刻把有關資料的內容傳遞給大眾。在醫學上,這方面的傳播媒體尤其重要,包括三大功用:

(一)疫情中主要消息來源:世界衞生組織因傳媒的感染力及迅速程度有如病毒般厲害,稱之為「資訊疫情」(infodemic)。假若發出正確訊息,有助遏制疫情。但可惜也有些資料確是錯誤(「假新聞」)也可以妨礙疫情控制,更會影響接收者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幸而這方面的數量佔重要消息只有四分一(Kouzy等人2020)。

(二)作為監察疫情發展,這包括三方面:

(1)公眾態度:報道及分析大眾對病毒的態度及行為反應。有發現經濟損失及旅遊禁令的消息最受注目(Abd-Alrazaq 等人2020)。

(2)最新數據:大家最關注的是疫情傳播的最新發展,因而影響預防疾病行為,甚至個人情緒(Zhao 等人2020)。

(3)心理健康:疫情時好時壞往往影響社會氣氛,因而個人喜怒哀樂情緒會在不同期間表露出來。不少媒體發現很多地方的人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此外,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女性在《推特》(Twitter)中多留意有關家庭、社交距離及健康的題材,但男性卻對運動活動被取消、疫情的嚴重性及有關疫情的政治消息特別有興趣(Thelwall 及Thelwall 2020)。

(三)作為疾病控制的媒介:雖然有假消息的傳遞,但政府也會藉著傳媒作針對性的反駁。據一個分析,各地領袖借用傳媒提供有關COVID-19的資訊中,約80%是知識性的、20%是官方資料、10%是提升士氣、7%屬政治性宣傳(Rufai 及Bunce 2020)。另外一個分析發現,只有小部分人觀看YouTube中有關預防疫情的教育短片,原因是製作質素差沒有吸引力。

其實,上述分析也有其限制,因為大部分報道並非純科學研究,而且受當時疫情環境所影響並有所選擇性報道。所以,媒體的功用成功與否會隨著疫情發展而轉變,不能代表普世的情況或疫情未來的趨勢,只可作為參考之用。高質素的報道會更為吸引及有影響力,故政府有關部門,特別是公共衞生當局,實在不能忽視這重要的健康教育工具!

聖經時代大眾傳媒並未發達,但把福音傳開乃基督教重要的使命。在耶穌的年代,這種人傳人的方法只能接觸有限的人數。不過,新約使徒行傳記載耶穌死後(復活升天後),教會遭受逼迫以致信徒逃離耶路撒冷,移民到地中海周邊地方,結果福音被傳開了,而且對象不限於猶太人。加上保羅的巡迴宣教,在各大城市成立教會,基督教因此便建立起來。

麥基恩醫生

《醫學人生‧美》

作者 :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

編輯:錢妙儀

定價:$80.00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產品編號:TDW061

書籍介紹: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CMDF)與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合作出版的「醫學人生」叢書七冊之中,至《美》已是第六冊。書中以實戰的問題解答為主,重於實用過於理論;是以「答客問」的形式來撰文解答。
 
有時作者也加上一些個人行醫的領受和感想,甚至醫生自己的疾病和作為病人的遭遇。六冊書內有數十位不同專科的醫生執筆,各有各風格,各有各精彩;加上陳慧忠醫生的美麗插圖,令許多中、老年人都讀之而甚感興趣。
        
 
作者簡介: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The Christian Media and Dental Fellowship of Hong Kong (簡稱CMDF)於一九七六年九月正式成立。由基督徒醫生及牙醫組成,藉著對神的信及從神而來的愛,在社會作見證。
 
CMDF的目標包括──各成員藉著團契分享和禱告彼此建立。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要面對各種的醫療問題,特別在道德和倫理的爭議上,建立清晰的基督徒立場。鼓勵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在本地及外地傳福音,與基督徒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合作,向其他同事及病人傳福音。以生命影響生命,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去服侍,讓我們一起見證神的榮耀。

天道書樓有售: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利他主義的心理分析

利他主義(altruism)指沒有自私心地去關心別人福利,希望做一些事情能幫助他人,而不是出於責任、宗教或忠誠的原因。「單純利他行為」可能會導致個人福利或健康受到影響,而不會期望任何回報的。但是,若有要求受助者即時或日後給一些回報,則被稱為「互惠利他行為」。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利他主義是一種親社會(prosocial)行為。所謂「親社會行為」,是那些對社會有益的表現,例如:捐贈、分享、義務工作,甚至遵守規矩及法律(包括交稅)等。不過,並非所有親社會行為都是利他的。

至於利他行為是否本性,還是後天學習?不同專家有不同看法。首先,有人認為利他心態是進化出來的。由於要在惡劣環境生存,甚至要面對危險的人的時候,互相幫助的重要性很大。因此,利他主義漸漸鑽入了人類的遺傳因子裡。

Gospic等人(2014)在雜誌表示,利他行為(例如捐獻)會令大腦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的部份活躍起來,感覺愉快,加強利他行為的滿足感。不過,心理學家一般認為利他心態是兒童自小從別人的表現中及與人相處的關係中,學習出來的。不過,錯誤教導可以帶來相反的後果。可能有些父母會教子女為求目的,可以作損人利己行為。在軍訓期間,也有長官要求下屬不能有同情心,而他們的訓練是去摧毁敵方;為求生,要特意去傷害他人。

此外,社會心理學家更認為利他行為是社會對成員的期望及規範,例如:健康的人應該協助老弱傷殘人士。假若對方曾經幫助過自己,就更有責任回報對方、其他人,甚至整個社會。

事實上,不少研究證明,樂意幫助他人對自己也很有好處。例如:做義工的人會有較佳的健康,而健康會明顯減低死亡的危險。此外,若對別人做出好事,心理會快樂些,並對自己及對世界的感覺更良好。樂於助人能增進與別人(包括配偶)的關係,而在所有文化中,此乃尋找浪漫對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特質。

不過,過分及不加思索的利他行為也會帶來風險。首先,雖然動機良好,但結果未必是正面或受對方歡迎的。此外,過於注重他人的感受可能忽略自己本身或他人的需要,無論是經濟上、健康上和社交上。有一些人太過專注於社交的行為,而不是真正受助者的需要。最後也有一些過分投入而影響了自己情緒,甚至出現不正常的心理問題。例如:非常關愛流浪貓狗的人,終於導致滿屋動物而凌亂不堪,以致遭到投訴。

要成功利他心態的方法有多種。首先,要把受助者的需要感同身受(同理心empathy)。此外,合宜的社交技巧訓練,例如:關懷而不是施捨、不強迫對方接受。更有認為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出於愛心。正如一位母親對子女無私的關懷,並不是出於同理心或道德需要,而是單純的母愛。

聖經有很多地方叫信徒關懷別人,特別是對有需要的人加以幫助。在新約馬太福音六章二節,耶穌說:「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張揚,好像偽君子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做的一樣,以博取眾人的稱讚。」這應該算得上是「互惠利他主義」。但第三節他繼續說:「你施捨的時候,卻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做的,好使你施捨可以在隱密中進行」。這才是真正的利他主義。

麥基恩博士

《心之甘霖》

tdw058e5bf83e4b98be79498e99c96cover-1作者 :馬燕盈醫生

定價:$85

出版及發行: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產品編號:TDW058

內容簡介:

 本書成書目的最主要是顯揚神和祝福人,藉著不同人的生命故事帶出人生和人性的反思,結合精神科專業知識和聖經的真理,把基督的愛呈現出來。書中也有一部分文章是作者在信主後,在行醫過程中經歷主的見證。願讀者們閱後,心靈不單得著滋潤和飽足,還得到滿滿的安慰和鼓勵!

 推介文:

香港人在都市生活壓力巨大,遇到成敗得失,感到緊張、焦慮、無助,可如何面對?誠意向大家推介《心之甘霖》一書。馬燕盈醫生把她平日診症所遇到不同的生命故事,再透過分享神寶貴的說話和聖經的教導,為病人及讀者帶來安慰和出路。希望你在書中,也看見掌管我們生命的主,得著祂所應許給我們的盼望。

任卓昇醫生 /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主席

作者馬燕盈醫生,雖然擁有驕人的精神科專業成就,但卻不願意以此建立她的自我價值,反因為經歷信仰上主耶穌對她的愛與接納,看自己的專業為神的呼召,不是為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是在蒙愛中甘願付出自己,成為神對人的愛與接納的媒介。

書內每篇文章都有提及不同人士情緒掙扎的真實經歷。讀的時候讀者會更深刻體會各種精神病患背後人心靈的需要,明白人可以怎樣成熟地看待自己、接納別人,也可以看見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如何擺上她的專業訓練,以蒙愛的生命去愛護別人,讓許多人也經歷愛與接納,生活得以重建。

蕭壽華牧師 / 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顧問牧師

作者簡介:

馬燕盈醫生 (Dr. Ma Yin Ying)

MBChB (CUHK), MRCPsych, FHKAM (Psychiatry), FHKCPsych, G Dip Child PS (Monash), DFM (HKCFP).

馬燕盈醫生獲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取得外科卓越獎及榮登院長榮譽榜。隨後,在本地及外國接受專科培訓,獲得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及澳洲蒙納殊大學兒童心理治療學文憑。

馬醫生現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乃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兼誠信綜合治療中心榮譽顧問醫生,以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榮譽義務顧問醫生 。

馬醫生致力推廣精神健康的公共教育及全人醫治,參與各類醫學講座擔任主講嘉賓。在媒體上,不乏她的踪影,經常獲邀請任電視、電台、網絡、報章、週刊的訪問嘉賓。馬醫生也是幾份報章的專欄作者,又曾經在國際醫學及本地醫學期刊發表論文。書籍著作方面,有《家庭隨想曲》、《寰宇事件簿》、「醫學人生」系列書籍。

全線天道書樓發售:https://tdww.org.hk/bookstore/

七旬母與患長期病女兒墮樓亡

將軍澳一名7旬婦人與其患病的中年女兒,昨同被發現由新都城一單位高處墮下身亡,警方調查後暫列作「自殺協定」案,現正跟進調查。有社工指出,年長照顧者會面對較大身心壓力,籲應多關心個人情緒,如遇問題應尋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48764/

*** 陳華發醫生回應 ***

2020年5月21日報章報導:一名71歲姓蘇婦人與其患長期病的41歲幼女,在5月20日從將軍澳新都城一單位墮下身亡,警方暫列作「自殺協定」案 。

這是一宗不幸的事件。 「自殺協定」是指二人或多於二人所作的共同協議,其目的為造成所有訂立協議的人的死亡,不論協議內容是否由訂立協議的人各自結束自己的生命。

蘇婦生前經營毛冷舖,與丈夫及幼女住在私人屋苑。相信經濟條件應該可以。 所以事件應該與經濟困難關係不大。

蘇婦要長期照顧患病的女兒。可能在目前新冠肺炎防疫措施下,大部分的康復服務及幫助都被迫暫停;令兩位當事人相處的時間增加了,照顧壓力也隨著增加,引致憂鬱反應,而出此下策。

事發時間是上午約九時。蘇婦的丈夫正在外踩單車。似乎丈夫並不知道兩人有自殺念頭或計劃。蘇婦還有另外兩名女兒,她們在事前有沒有察覺什麼呢?研究顯示,有超過一半自殺的人在事前一個月看過醫生,所以醫生在防止自殺方面,與自殺者的家人及親友都有一個重要角色。

相信蘇婦及幼女在事前應該有或多或少的先兆,而且時間應該有多天甚至多星期,但家人或親友們似乎察覺不到。先兆可包括情緒不穩、不開心、哭泣、茶飯不思、睡眠困擾、身體多了不舒服;甚至提及前路茫茫、生無可戀、看不到將來等念頭。如果家人或親友知道或察覺到當事人有困擾,應該盡量鼓勵他們講出問題,疏導他們的情緒。如果沒有進展,應該建議及鼓勵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雖然蘇婦及幼女沒有寫下遺書,但任何人如果知道他們有強烈的自殺念頭,應該立即打999,或送他們到醫院接受評估及治療,防止悲劇發生。要知道,情緒問題大部分是可以治療及康復的。

蘇婦是71歲的老人。 在香港,老人自殺問題多年來都高踞難下、位列世界前列!超過一半都與憂鬱病有關。醫院管理局約20年前已開始老年精神科速治診所服務,可快速(通常七個工作天內)接觸當事人或照顧者作評估及治療。於防止香港老人自殺方面作出貢獻。有關資料可參閱醫館局網頁。

望公眾及專業人士對老人自殺(或任何年齡層的自殺)問題,都可以保持警覺、關注及重視,一齊合作努力減低香港的自殺率!

陳華發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學 ‧人生 ‧ 善》

TDW057cover-out

作者 :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

編輯:錢妙儀

定價:$80.00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ISBN:978-988-77523-0-1

產品編號:TDW057

書籍介紹

「醫學人生」系列的書,這是第五冊。最初出版原意是把每日病人問醫生的實際問題及簡單答錄,作為醫學常識分享。慢慢地,發覺原來對醫學生也有用,因為是實戰而非理論化的內容。後來又發現,這些文章竟然對畢業已久或專科行醫已久的老牌醫生也有不少裨益,得回不少今日的醫學知識,竟然成為另一進修管道。

雖然作者在各不同的專業範疇寫作,但是仍然可以提醒醫務人員,要做一個「好醫生」,且作一個全人醫治的服侍者。對於患有與書中雷同疾病的人,希望他們能在字裡行間得著安慰及盼望;更希望非醫務人員讀者,也從書中得著鼓勵,有助他們在各自的職場作美好的見證。

綜觀古今中外,有哲人道出醫生行善的標準。這本書記載了各種專科醫生行醫的故事,就讓大家一齊看,看善行是怎樣在醫護人員、病人和家人的醫療過程的實際行動中被演繹出來。

作者簡介: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The Christian Media and Dental Fellowship of Hong Kong (簡稱CMDF)於一九七六年九月正式成立。由基督徒醫生及牙醫組成,藉著對神的信及從神而來的愛,在社會作見證。

CMDF的目標包括──各成員藉著團契分享和禱告彼此建立。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要面對各種的醫療問題,特別在道德和倫理的爭議上,建立清晰的基督徒立場。鼓勵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在本地及外地傳福音,與基督徒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合作,向其他同事及病人傳福音。以生命影響生命,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去服侍,讓我們一起見證神的榮耀。

全線天道書樓發售:https://tdww.org.hk/bookstore/

 

《癌症關懷週記──把重擔卸給神》

封面_TDW055(7cm)※2020年2月初正式出版※

作者 : 余德淳博士

編輯:錢妙儀

定價:$75.00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產品編號:TDW055

書籍簡介:記載作者余德淳博士及其成立的「護心行動」癌關小組探訪隊義工們的探訪經歷、與癌友溝通的心得和個人分享。有些義工是患癌多年的癌症病友,他們以自身經歷安慰人,生命影響生命,給病友及其家人關懷之餘,同路人的經歷更帶來鼓舞和亮光。

余德淳博士重視向癌友傳福音,向他們介紹耶穌基督是生命的主,擁有醫治的權能,給生命勝過疾病的力量。在患病的歷程中,緊緊依靠主耶穌基督,就必定有出路。與余博士對談,患癌十三年的資深義工科榮,就是見證人之一。「第七次進入手術室,不代表經驗豐富,人就會鎮定;反而會這樣想:『身體一次比一次虛弱,承受到手術嗎?』處於完全没法靠自己能力的狀態,在堅強、勇敢、努力都不管用的時空,就在這裡,我緊握主耶穌的手。最後我怎麼樣,都一定是個好消息!」科榮說。

此書適合病者和探病者閱讀,當人身心軟弱的時候,連說話也乏力。簡潔的文字配合真實的分享,變成富有力量的安慰。

2020年2月於全線天道書樓發售:天道書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