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朗一個講座主講「關顧癌症病者的孩子」。這個專題應該是極度需要關注的心理課題,很多病人的鬱結不只是自己的病痛,而是預感不能再長期照顧自己的孩子,因而極度憂傷。去探訪癌病人,很多關懷者常感到無從入手,要是只叫人「不要憂慮」,這種說法只有使人更敏感,「可能還有憂慮的事情」。有些人只是從孩子的年歲來安慰病者,於是說:「他們很快大個了,會懂得照顧自己」。我建議一個具體的關懷方法,就是與病人夫婦一起探討「你們的孩子較多用那種情緒反應?」是緊張、羞愧、憤怒,還是憂愁?其中一個線索就是以上的情緒,孩子多數是模仿父母的反應習慣(情緒路徑)。
緊張的孩子容易敏感生活充滿「遇害」;羞愧的孩子容易對任何事情「受動」;憤怒的孩子容易覺得生活是一種「懲罰」;憂愁的孩子容易想像父母快要「死去」及「死後」去甚麼地方。因此,擅於交談的父母,就可以在孩子出現上述情緒狀況時,與孩子傾談這種感受。當孩子有機會被引導說出自己的假設,還與父母一起談及尚有其他較為正面的可能性,心情就會放鬆了。父母甚至可以示範自我挑戰,如果能夠跳出這個情緒框框,心情是如何輕快得多。反之,長期困在這個情緒監牢,遇到開心的事情也不能夠逃獄去得到快樂。
若然我們對創造主給我們的生命計劃有認識,孩子也可以學懂在世上的生命完結後,還有永生。我們可以在另一個形體上繼續在天堂存在,心情自然會輕鬆,與父母分離的心結就可以釋放。
我思考聖經人物乃縵,思考的經文是「他的僕人上前,對他說:『我父啊,先知如果吩咐你作一件大事,你不是照著行嗎?何況他只是說:「你去沐浴就得潔淨」呢?』於是他下去,在約旦河裡浸了七趟,正如神人所吩咐的。他的肌肉就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肌肉,他就得了潔淨。」(列王紀下5:13-14)乃縵元帥的僕人說服他到約但河沐浴七回。有時我們覺得某些人很頑固,於是我們期待有學問、有知名度的人解救他。事實上,很多成功解救的例子出現在頑固人身旁一些認識他很久的人;透過他們的說話,反而更易游說頑固人改變。
我很留意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常常有一個我們看不起的忠友,可能就是他們使這位悲觀朋友繼續活下去。神常常使用不甚起眼的人,透過他們傳達希望。我今天的體會是「頑固人信任身旁忠友」。
「護心行動」夥伴送來一首詩歌《改寫我從前》:
「……是你憐憫恩典,改寫我從前,讓我遇上你,放下傲氣,如鷹展翅高飛。」
「你是我生命,道路,真理,我定要永遠堅信於你,唯有你讓我找到一生的福氣。」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